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资讯
  4. 内容

保护性耕作:一条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道路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24日来源:互联网作者:夏明 康毅夫

青岛?高产高效?全国一流?带着一系列问号来看待这件事的人一定不少。但,正是这个实施保护性耕作时间不长的地区——青岛,以一种并不张扬的方式证明了: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在粮食高产区、主产区大面积应用推广,而且可以实现持续高产高效。其核心就是建立起一套集成了现代高产技术的体系及现实可行的推广机制。

经过近20年的积累和发展,被视为“一场耕作史上革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国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施面积不断增加,支持和选择它的群体日益壮大,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局面。

但另一种情况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大多数人更多接受的是保护性耕作的长期效益(尤其是环保效益),而对其增产能力则莫衷一是,争论颇多。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保护性耕作一直未能进入主流农业技术行列。

一段时间以来,在内蒙古、山西等部分项目区的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不少保护性耕作可以增产的例证。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其实施面积较大、积极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作物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有助于提高产量,以及有效地减少土地风蚀后的补种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再比如山西省临汾地区,那里有高焕文教授的第一块试验田,多年的经营已使它成为一块成熟的样板。

但总的来说,因为这些地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主产区、高产区,使得保护性耕作在增产方面的功效,无法得到全面、普遍认可。

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性耕作不是以短期内快速增产为其核心目标的。这一点,可以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确认。但恰恰是这一点,无法完全满足中国人的传统农业心理要求——大幅增产——导致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困难重重。事实上,问题远不止于此:有专家甚至已经在担心,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保护性耕作在增产方面具有强大能力,那么这项技术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可能受到更多的质疑。

好在,青岛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保护性耕作找到了证明自身的有力证据。雨,来得正是时候。

青岛的保护性耕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简单实验的初级阶段,迅速提升到系统推广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成绩斐然。其成功背后的原因归结起来,无非两点:把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内容与成熟的高产配套技术、管理手段有机集成,同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推广机制。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整个中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学家首先在国内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尝试,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机专家再次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解决了机械化实现手段及相关难题。试验首先在黄土高原取得突破,并在北方地区逐步大规模推广应用开来,但未能解决持续高产高效的问题。

青岛市建设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体系的探索,其深远意义在于:传统耕作虽然可以通过深耕、深翻,大水、大肥的途径暂时实现高产,但在水、土、石油等资源日益短缺的形势下,难以持久。而持续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体系,在改良土壤、提高微生物活动水平的基础上,结合科学配套技术与管理,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不增加水、肥消耗、不损害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实现高产,特别是在高投入高产出的粮食主产区,实现大面积稳定高效高产的目标。为我国应对资源有限、环境恶化的挑战,实现农业持续高产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针对保护性耕作能否在粮食主产区实现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质疑和争论,已经有了答案!中国的保护性耕作即将而且必须进入下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将是全面解决稳定增产体系问题的阶段,也是保护性耕作真正实现大面积推广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岛市找到的道路代表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方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