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资讯
  4. 内容

米袋子菜篮子,城乡同担当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6日来源:互联网作者:张毅

一段时间来,粮食、鸡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又牵动了社会的神经。“天价”、“暴涨”、“飙升”,类似的字眼又增添了不少紧张气氛。

民以食为天。未雨绸缪,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然而,目前粮食和食品的价格变化,远没有发展到影响广大群众幸福指数的程度。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问题,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国际保障粮食安全的库存比是18%,我国粮食库存比超过国际上的2倍,完全有能力应对市场波动。近期玉米价格有所上升,大连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成交均价从8月10日的1676元/吨提高到17日的1934元/吨,一度超过2000元/吨。政府迅即竞拍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4省区的国储玉米,成交均价应声回落到1700元—1800元/吨。

洪水退去,松花江又恢复了舒缓平静。驱车穿行在吉林省长春、四平、松原这个“黄金玉米带”,一派丰收景象。今年雨水多,对东北主产区的粮食生长倒很有利。主产区秋粮丰收,将稳定市场预期。

然而,我们对粮食价格应当有个客观的认识。价格过高,推动通胀;价格过低,压抑生产。和改革开放之初比,工业品价格涨了一二十倍,城市工资涨了一二十倍,相比之下,农产品价格涨得不算多。因此,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抵消了一部分成本,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赢得了粮食连年丰收的好局面。假如没有这样的价格水平和补贴政策,就不能把农民吸引到土地上,不能排除“弃耕撂荒”。

今后较长时期,粮食等农产品供需将是“紧平衡”的趋势。

深化农村改革,市场化方向是主导,必然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粮食价格要体现基本的供求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而水资源、耕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更加突出。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成为产业工人,生产者成为消费者;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提高,劳动力成本自然也要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自然增大。

社会形态的变革,必然调整利益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长足发展,农产品供应极大丰富。与此同时,城镇化长期滞后工业化,人数相对少、收入较快增加的城市居民,长期享受着相对多数、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幸福指数颇高。尽管没有了“剪刀差”,但城乡二元结构一直妨碍着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但是,现在情况变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生产、消费、经营在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平台上进行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产品价格适当上涨,保持在合理水平,平衡生产消费两方面利益,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反哺农业的有效途径。农业是弱质产业,米袋子、菜篮子需要大家共同分担。

很难想象,韩剧里,为什么白领阶层也会为饱餐一顿牛排什么的而高兴半天。也许我们也会有那一天——只有体味到“盘中餐,皆辛苦”,才会更加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