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坚持“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坚持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目标任务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到“十二五”末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显著改善,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转移就业总量达4000万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人均达到8000元;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农村文化事业、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实现统一规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有序流动。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农民工权益得到切实保护。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二)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一是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要把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二是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十二五”时期,要围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个关键环节。三是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位置,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主要有两条途径: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引导一部分农户退出承包地,增加人均土地占有规模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服务规模,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公共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十二五”时期,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公共管理体制。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完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二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转变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二五”期间,要着眼于兴县富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快农村区域发展。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探索不同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十二五”期间,要在粮食主产区、石山地区和草原牧区取得突破。
创新农村公共管理机制一要完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管护机制。“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着重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设施管护机制。二要推进县乡财政和行政体制改革。当前我国县乡财政收支紧张,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难以保障。深化县乡财政和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在继续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县乡行政体制改革。
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呈加快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必须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式,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着力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城镇化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要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县城及中心镇,使之成为本地区集聚人口、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要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着力提高人口和经济聚集功能。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建设及综合管理,改善城镇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十二五”时期,要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一是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二是加快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三是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促进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四是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五是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管理体系,在人口管理、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研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