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型产业,为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十一五”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休闲消费人数超过4亿人次。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极大拓展。
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正在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功能转变,空间布局从景区周边和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经营主体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金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品牌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围绕高、特、优、新、奇发展,形成了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有着良好的前景。当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重要改变,休闲消费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形态,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十二五”时期发展休闲农业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争取到2015年,休闲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优化,类型丰富多元,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品牌培育,强化公共服务,推进规范性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国休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既要遵循休闲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又要依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现有基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当前,要重点在以下五类地区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是大中城市周边,二是名胜景区周边,三是自然生态区,四是少数民族地区,五是传统特色农区。
实施五大工程 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一是实施示范基地创建工程。遵循休闲农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促进产业集聚,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实施乡土文化挖掘工程。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问题,“十二五”期间,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强化乡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是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做好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实施知名品牌创建工程。在全国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引领休闲消费热点,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五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整合相关投资,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够使农业变成快乐产业、农民变成富裕群体、农村变成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