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资讯
  4. 内容

农民创业路宽广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19日来源:互联网作者:陈小强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山林、土地的流转,各级政府对农村政策的倾斜,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纷纷发挥自己特长,自己创业致富。随着交通的便利,外出考察学习机会的增多,农家书屋、信息服务中心、网络进村入户等信息平台的打造,农民创业的观念也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低头做事、不看市场的“老黄牛”已经被看成是落伍者,而“搞项目,别盲目,先看市场找准路,再甩膀子迈大步”、“要想富得快,保护好生态,环境好又美,腰包鼓起来”等以市场为需求、生态创业致富新观念的顺口溜正在石城这个边陲小县传唱开来,现在的农村致富观念到底怎样?记者走进了石城乡村——

市场需求观念 风浓劲足

近日早上,石城县琴江镇古樟村温老板的菜地里,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搬运蔬菜;等着装载蔬菜的车辆,在马路上排起了长龙,一片繁忙景象。这个景象让邻村大棚种菜户很是羡慕。这不,一看到刚从外面考察市场回来的温老板,他们就向温老板讨要起蔬菜大卖的秘诀来。温老板笑着告诉他们:“要想种的东西成为抢手货,就得先了解市场,在品种上、特色上多做文章。”

为了种出的蔬菜能畅销,温老板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到外地考察市场了。在古樟村像温老板按市场需求搞项目的还有很多,他们每年都要组团到各地搞市场调研和在网上收集资料,看市场需要什么,什么好卖,什么有利润,然后再决定搞什么项目。现在在该村发展特色种养的农户就有12户,大棚种植面积600多亩。

“现代农业改变了传统模式,以前大家伙儿搞项目拼努力的光景,正演变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先研究市场需求,研究新品种、新技术,这已经成为我们古樟村农民搞项目的新趋势。”该村村党支书邱宝平说,为了让更多的人转变观念,做到有的放矢,他们还将经验编成了顺口溜,“搞项目,别盲目,先看市场找准路,再甩膀子迈大步”在村里广泛宣传。

生态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要想富得快,保护好生态,环境好又美,腰包鼓起来。”这是横江镇洋地村村民根据依托赣江源良好生态,发展生态旅游,鼓起腰包的写照。

今年1月以来,横江镇洋地村黄华的农家乐生意火爆,包厢、房间总是客满,其中3月份就接待游客350余人,收入达到了15000元。谈起生意火爆的原因,黄华说:“这主要归功于我们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吸引了这么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和黄华有同样看法的村民还有很多。

“我们不但自己可以享受到这青山绿水,我们还能通过这些生态资源鼓起腰包,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以后,我们要更好地打好生态这张牌。”村民吴忠民抓住今年政府打造生态旅游村的规划,承包了100多亩山地种起了油茶。“等到茶花开的时候,我要养上蜜蜂酿花蜜,还要在油茶林里办农家乐,让游客赏茶花、喝蜂蜜、游赣江源头,我想肯定能吸引很多游客。”谈到未来的打算,吴忠民脸上乐开了花。

生态致富、环保致富的观念,正深入民心。近年来,该县购买树苗,上山发展绿色经济的人越来越多;靠上生态文化,发展起生态旅游正成为当地农民的“吸金器”。

协会抱团模式生机盎然

近日,琴江镇长天村的陈愿华又从农机合作协会拿到了一批近2万元的夏季水田耕作和秋季农机收割服务订单,心里很高兴,逢人就说:“产业协会真是我们的致富财神,有了协会就有了保障。”

今年以来,他已陆续从协会拿到了6万元的订单,比去年的收入翻了一番。

谈起协会的好处,陈愿华有说不完的话。2008年他买了一台综合耕田机,只靠熟人介绍,业务量很有限,一年收入也就2万多点,而且有些村庄因为担心单个农机出现问题,耽误季节,有意向的都不愿找他。2010年加入协会,不但订单多了起来,而且还时常有各种技术、农机保养培训等着自己。他还根据自身经历,编了一个顺口溜方便宣传:“村联村,户联户,产业协会来帮助,一心一意奔富路。”

在全县,像陈愿华一样受益于产业协会的村民还有很多,小松镇的莲农许忠添告诉记者:“今年还没种,协会就已经上门和我们签订了保价合同,还派出了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真是保量又保价,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

近几年,该县依托城乡党员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发展起白莲、蜂蜜、蔬菜等协会110余个,协会通过产品打包、整体推介、网络营销等手段不断加强产品与市场对接,为会员拉来订单;并时常聘请专家、当地致富能手为广大会员“传经授宝”,同时联系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开展测土配方、肥料搭配、用药指导等服务,为广大会员提供帮助,带领会员走上致富路。石城白莲协会负责人温叶说:“今年刚开春,我们就为莲农联系到了藕种买卖合同,为农民带来了3500元每亩的收入,使原本只能卖藕粉的莲田焕发了第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