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资讯
  4. 内容

牢牢抓住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机遇

发布日期:2011年08月02日来源:互联网作者:未知

2011年,必将是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聚焦水利改革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吹响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号角。

这一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总结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全面部署。

这一年,全国上下、社会各界把思想切实统一到中央对水利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对水利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把目标切实统一到中央对水利工作的具体要求上来,营造“重水”的氛围,加大“惠水”资金投入,狠抓“强水”工作落实。

从当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经典论断到如今水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科学判断,从大革命时期苏区军民开渠打井、修陂筑堰的春耕水利措施,到如今纵横江河湖海跨越田间阡陌的综合水利建设格局,9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水利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水利建设的措施不断细化、工作不断实化,屡屡掀起兴水治水的高潮。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我们迎来了新形势下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水利改革发展的实际,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这是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跃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机遇,对我们圆满完成“十二五”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

深刻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河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水利事业迎来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农业用水效率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抗旱减灾成效显著,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实现国家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民收入七年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农业稳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艰巨任务相比,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关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目前,全国仍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薄弱,稳定增长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种种因素叠加存在,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大硬伤;农业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仍然是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软肋;农村水利设施发展落后,仍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水利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改革滞后仍然是水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障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水利改革发展,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摆在农业发展突出位置,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增强农田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部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来推进。

农田水利建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追寻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水利事业每一次大发展,无不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紧密相连。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促进了大江大河的治理;60、70年代党中央部署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保障了农业水利发挥基础作用;80年代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1年江淮大水后中央做出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1998年长江大水后中央出台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新世纪以来,接连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强调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地位,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锁定水利工作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必将揭开我国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新的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正迎来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使群众充分感受到加强水利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也在客观上为推动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增强了内在需求。2006年重庆、四川东部地区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范围特大春旱;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的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的严重山洪泥石流;今年上半年北方粮食主产区干旱和长江中下游特大干旱及旱涝急转等等,都暴露出我国水利基础脆弱欠债较多的严峻局面,这也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在应对这些频发的旱涝灾害时,我国各地现有的水利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抵御了自然灾害的影响。这都使人们看到了加快水利发展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加强水利建设的信念,增强了各级政府部门治水兴水的决心。

我国自古就是治水兴水大国。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大禹治水的传奇,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不仅留下了灿烂的水利文化,也积累了兴水利、除水害的丰富经验。很多思路和实践,到现在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工作者,他们不断探索传统水利的应用价值,努力发掘其古为今用的可能,为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理论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此外,在多年的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中,水利建设的技术装备实力不断增强,建设和管理经验更加丰富,治水思路和办法更为成熟,人才队伍快速发展壮大,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推动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更为强大的物质支撑与制度保障。

全面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确立了今后5到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并对事关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我们要紧紧抓好、牢牢用好当前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下大力气把中央各项水利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迅速掀起建设高潮。推进农田水利改革的时间紧、任务重,不容耽搁;当前水利建设的开局好、热情高,不容懈怠,我们必须更主动、更积极地行动起来,针对当前农田水利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快马加鞭,全力以赴,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特别要突出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努力做好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做到领导真重视、资金真投入、工作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加深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要大幅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同时在中央和省级层面统筹部分资金,解决好土地出让收益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重点解决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农田水利建设;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以适应和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重要目标。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个阶段,水资源匮乏和耕地紧缺一样,使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稳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要下大力气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结合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要把节水灌溉作为重大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认真总结和推广技术成熟、效益明显、农民接受的节水灌溉方式,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科学治水、科学管水。新时期新阶段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立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统筹安排、量水而行。要参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相关政策,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机构,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放贷和社会资金投资农田水利建设;要探索建立建管并重的管理新模式,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要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优先安排产粮大县,集中连片治理、整乡整村推进,对县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集中配套改造;要注重兴利除害并举、防灾减灾并重,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管理等手段,不断提高治水的科学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的合力。农田水利建设不只是农业、水利部门的事情,其他的发改、财政、国土资源、科技、林业、气象等部门也要积极行动起来,根据各自工作内容和重点,尽快拿出一系列支持农村水利建设的具体办法和意见。既要各司其责,也要通力协作,全面统筹各项任务,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推动落实加快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牢牢把握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的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不断丰富完善并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建设思路,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利基础,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