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资讯
  4. 内容

来之不易“八连增”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26日来源:互联网作者: 余向东 宁启文

农谚说,秋分不生田,这意味着丰收季节的到来。9月22日,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单产和总产将再创历史新高。

粮食“八连增”,来之不易。这是在“七连增”高起点高基数的基础上、是在大旱洪涝不断的境况下、是在管理国内通胀预期任务加重国际粮价上涨的形势下取得的。

面对“十二五”开局之年复杂困难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通力合作,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终于迎来可以镌刻进历史的又一个丰收年。这是政策支持有力、行政合力推动、科技抗灾有效、投入持续增强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实施的结果。

政策促丰收协力保增产

近年来,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政策因素始终发挥着指导引导、促动推动、支持扶持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面对今年增产难度大、气候条件复杂的特殊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一线检查指导。在夏粮生产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在50天内召开4次常务会议和2次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首次开展了“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统计显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了9884.5亿元,对农民的“四补贴”更是增加到了1406亿元,比去年增长180亿元。在北方冬麦区遭遇严重旱情时,中央财政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又特别安排了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对抗旱浇水、弱苗施肥给予补助。国家还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让农民真正种田托底。同时,中央财政拿出了924亿元,帮助粮食主产区消化粮食政策性挂账,同时,对于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也从去年的180亿元,增加到了220亿元。

从年初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加强水利建设,到贯穿全年的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今年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出台频率之密、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远远超过了往年。

在中央出台政策之时,各地各部门积极作为。农业部迅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结合“百乡万户”调查,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采取分片包干、蹲点指导、进村入户等形式,动员农民运用科学技术种粮。国家防总、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也鼎力配合,在农业生产的不同阶段全力支持粮食生产。

地方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抬眼观天气,低头察农情,从夏粮到早稻、再到秋粮,一口气紧盯不舍、紧抓不放。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千方百计夺取粮食丰收。

据统计,今年所有省份,以及许多的市县都制定了落实“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的相关文件,重粮举措主要包括:稳定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大搞农田水利和高标准粮田建设,确保足额、及时发放“四补贴”,针对种粮大县和种粮大户发放奖励补贴,落实高产技术措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科学防灾抗灾等。

只有辛勤耕耘,才有可贵的收获。今年的大丰收充分说明,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各级各地合力推动在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技保丰收产量节节增

天,还是那个天;地,却在发生改变。科技是这种改变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杂交水稻的增产,以及所有粮食品种的增产,靠“良种、良法、良田相结合”。

今年科技催生的“良种良法”继续发挥威力。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继续在全国800个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为配合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分作物遴选出2011年主导品种150个,主推技术80项,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推广力度。据统计,今年以土壤深松、麦田镇压和浇越冬水为代表的各项关键增产技术的到位率全面超过往年,有力促进了产量提升。

高产创建成为粮食稳产高产的突破口,带动优势明显。目前,全国已建成430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有50个县、500个乡试点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俺这高产创建示范片田,每亩种了4500多棵玉米,今年雨水多,追肥得当,防病防虫及时,结的棒子个头大、籽粒足。如果10月10日收获,没啥意外的话,亩产能突破1400斤。”山东省莱州市岳里村47岁的农民曲召洪望着自家70亩玉米田乐得合不拢嘴。

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农业科技支撑和服务推广体系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去年农业部在全国23个省、45个县实施了农田节水项目,建立核心示范区39万亩,带动全国节水农业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亿多亩,重点在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地重点示范全膜覆盖集雨保墒、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抗旱保苗坐水种、集雨补灌、坡耕地生物篱和缓坡地等高种植“六大节水技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在西北旱作区推广全膜覆盖集雨保墒技术,玉米平均亩产都在500公斤以上,比半膜覆盖增产30%以上。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发展玉米膜下滴灌,亩产可由5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增产60%。

黑龙江省大庆市长安村农民张伯青站在自家15亩玉米地里,满脸喜悦:“真没想到,膜下滴灌这么好使,今年玉米产量至少翻一倍。”他介绍说,当地十年九旱,往年玉米亩产300多公斤就算好年景了,今年亩产不会少于850公斤。

在今年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农业部在秋冬种、春管抗旱、春播、夏种等重要农时,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制订实施11个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方案,在全国开展稳粮增粮科技服务活动,全国上万名专家和几十万名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分类指导,推动落实高产技术措施,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

粮食丰收,农业机械化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粮食生产的种管收的各个环节,农机都发挥着挑大梁作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49亿千瓦,比2010年底增长2.33%,预计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望达到54%。

抗灾夺丰收天道亦酬勤

气象条件复杂,成了近年来粮食生产面临的常态。“抗灾夺丰收”成了粮食生产必须要牢牢把握的一条原则。

去冬今春,夏粮主产区接连大旱,真正让人捏了一把汗。党和政府带领全国粮食产区干群合力抗旱,再加上关键时刻的降雨,夏粮在抗灾的基础上取得“八连增”的好成绩。

秋粮生产也不是一帆风顺,在生产的关键时刻,长江中游一些省份又旱涝急转。但是,所幸今年气象条件总体有利。对主产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南方稻区,光、温、水匹配都比较好;西北地区属正常年景,受旱轻于去年。

以吉林省为例,今年雨水多、积温足,对秋粮生长十分有利。5月1日至8月10日,全省平均积温1995℃,比常年同期多33℃。西部传统旱区白城市、松原市等地降水量达304毫米,比往年全年的降水量还多,粮食作物长势之好历史少见。全省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长势好于常年同期,丰收已成定局。

只有西南五省(区、市)农作物因旱受灾较大,但各省区内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丰歉互补,基本可以保持产量稳定。

面对局部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坚持做到了科学防灾、主动避灾、有序抗灾、高效救灾,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尤其是农业部先后派出9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驻村蹲点帮助农民落实科学减灾措施,有效地将粮食因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专家分析说,应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旱情已成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必须把发展水利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关键措施。可喜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带动了全国上下新一轮水利建设的热潮。今年全国将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四季轮回,农事催人。在秋粮大面积收获、秋冬种即将全面展开之际,农业部近日召开全国秋冬种工作视频会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扎实做好秋冬种和冬季农业开发工作,牢牢把握明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主动权,努力夯实明年夏季粮油稳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