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基层调研了解到,当前,春耕备耕正当其时,农资打假迫在眉睫。广大农民对假农资深恶痛绝,无不期盼农资打假活动常态化。
近年来,尽管政府相关部门深入开展了以“识假、防假、打假”为重点的一系列农资打假活动,但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周期长,而农资又面临着来源广、品种多、品牌杂等现状。目前在农村的农民也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防范能力较弱的现象。乡村作为农资市场终端,如果不能形成农资打假常态化局面,就很难规避假农资带来的危害。
为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严控源头、严管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资打假行动常态化推进力度,目前要重点办好三件事:
首先是加强对农资经营主体的清理规范,坚决查处无证经营,打击售假行为,督促农资经营主体建立健全“上线”和“下线”的管理档案,做到农资来源清楚,去向明白,发现问题,有据可查。其次是切实加强农资打假宣传,通过集中宣传打假知识,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引导群众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第三是加强农资打假相关培训,将其纳入阳光工程、村民“一人一技能”等培训内容,分期分批组织专业人员下到农村基层,帮广大农民提高辨别能力,让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