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围绕农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科技创新与新技术推广应从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农业科技创新与惠农利农应怎样实现融合,有关专家表示——科技兴农要破解“三难”
破解科技支撑难—— 着眼新品开发,力促科研平台升级
香樟木及其精油产品近几年在市场上走俏,成为我省一个特色经济林产业。与此对应的是,由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江西省樟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去年9月份“升格”更名,成为国家林业局樟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攻樟树的特色品种选育和良种快繁技术。升为国家级科研平台后,该研究中心对樟树基因的研究拥有了更多技术支撑,将为我省樟树产业提供更多支持。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新产品,正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省林科院研制出一种毛竹液体增产剂,将其注入毛竹竹腔,能够有效解决山区竹林大面积施肥难的问题,曾经在2008年的竹林恢复中发挥很大作用。这项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每年推广竹腔施肥面积达70余万亩,是不少企业争相生产的“宠儿”。
受历史原因所限,我省在农业科研平台建设上欠账较多,加上一度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科技贡献率一直很低。近几年,我省加大了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省农科院建成了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开展了密切合作。
致力于新品开发,做大科研平台,寻求人才合作,已经成为我省农业科研院校的共识。在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院士率领的种猪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吸引了众多留学海外的高端专业人才加入。近两年来,该校已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水稻优质高产等领域获得一批高层次的科技项目,为未来几年集中生产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打下了基础。
破解成果转化难—— 亮出科技“招牌”,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省林科院几名年轻科研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一种从笋壳中提取聚木糖的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竹笋壳产品,而且有效解决了因笋壳堆置腐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开始,几名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市场价值。经过调研后,他们将这项技术对外寻求合作,赢得了多家企业的青睐。
一些农业科技成果看上去很玄妙,却并非“阳春白雪”,有些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迅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省林科院总工程师江香梅介绍说,省林科院曾经针对树木食叶害虫,研制出一种注射试剂。但由于没有对接市场,这项技术一直深藏闺中,作为一种“三无产品”仅用于内部实验。在申请专利后,该项技术身价陡增,市场价值得以体现。受此提示,瞄准赣南大面积种植的脐橙,省林科院有针对性地研制出一种专用叶面肥,可以改善脐橙果实品质,使其色泽更加自然鲜亮。如今,这种叶面肥已在安远、信丰、寻乌等地被大面积推广使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培育产业和壮大企业极其重要。目前,我省民营农业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更多的是依赖农业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省油茶产业协会会长宋伟峰认为,农业科研院校要主动打破壁垒,多参与市场调研。对已有成果,要及时亮出科技“招牌”,对接龙头企业,挖掘更大价值。
如今,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始多点开花。江西农业大学签订校县(市)科技合作协议12项,推广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棉花、西瓜等30多个优良品种。省农科院通过实施粮食科技丰产工程等项目,在全省22个基地县示范推广,建立了核心试验区1万亩。
破解技术指导难—— 贴切农民需求,更新农技推广模式
以前,乡镇有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等农技推广机构。这种按行业细分的设置,导致机构多、条件差,部分农技人员甚至依靠销售化肥等手段来弥补收入差距,影响了政府形象,侵害了农民权益。
这几年,我省着手组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整合原有各站点资源,在给予财政保障的基础上,推行乡镇综合站包村联户的工作制度。农民遇到技术问题,只需拨打电话,农技人员便会在12小时内抵达农家提供服务。新干县荷浦乡在未建综合站前,由于畜牧兽医站只有2名工作人员,每年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需要30天;综合建站后,在今年的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中,全站工作人员参与,只用了14天就全面完成任务。
农村留守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市场信息不灵,这就需要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手把手提供指导和服务。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负责人介绍说,前些年,水稻种子品种五花八门,不少农民缺乏甄别能力,加上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造成一些地方大面积减产。如今,各乡镇农技站每天安排人员值班,提供免费技术服务,为农民辨别伪劣种子和新技术推广起到很大作用。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少地方将精力转移至招商引资上,片面认为农业没有经济效益,认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只是农业部门的事,致使支持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变弱。对此,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负责人认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不可忽视。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该厅不仅组建了近万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送科技下乡,还设立了种业创新科技专项,对水稻、油菜、生猪等开展育种攻关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