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年底,山西省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累计达到41008家,6年间增长了20多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成员数约60万户,带动农户200多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山西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计划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个,力争年内实现合作社在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立足全国来看,除了传统的土特产,山西农业优势并不见长,“产品滞销、渠道不畅、信息不灵”的桎梏同样制约着山西农业的发展。可喜的是,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系列惠农措施的落实以及农民自身认识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甚至走到了全国的前列。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如果重量而不重质,合作社只会成为劳民伤财的“花架子”。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农业发展既面临国外优质农产品的竞争挤压,也面临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部分优质农产品“卖难”、价格波动剧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求提高、提高农业效益等挑战。就山西而言,南部运城市的卖水果难、中部太原经济圈的卖菜难、北部地区的土豆销路不畅等问题,几乎年年都会发生。2011年盛夏,临猗红杏枝头累累无人问津;深秋,榆次白菜叶枯帮黄大量滞销;初冬,方山土豆深埋土中难出地面……笔者妄揣,难道其中就没有一户农民加入了专业合作社?41008家合作社貌似强大,但其真正的作用贡献确实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合作社不在其数量有多大,而在其质量有多高。按照山西农业厅的数据,41008家合作社,实际成员数约为60万户,换算下来,每个合作社成员仅仅15户左右。15户小农经济合作体去与一个庞大的市场较量,结果可想而知。规模小是其一。其二,重复的模式各自为战,坐等机遇上门。在晋南农村,各种果品合作社遍地开花,但具体操作中,农民大都仍是各剪各的枝,各浇各的水,各喷各的药,等到采摘季节,不管张三还是李四,谁的价格高卖给谁。而作为合作社,不管张三还是李四,在种植管理季节,并不去也没有实力去对农民加以指导,收获季节,也只是作为经纪人领着外来客商坐地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仍然不能主动开拓市场,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其三,合作社真正扎根农户的太少。有些企业领办合作社目的是为争取获得优惠的税收政策、项目资金、贷款支持或取得用地等便利;有的个人领办合作社是为获得合作社的扶持补助资金,出现“空壳社”、“家族社”现象,经济功能较弱,提供的有效服务较少,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紧密。
2012年,按照规划,山西还将发展3000户合作社,希望政府在扶持的同时,能够躬身调研,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莫搞花架子和空架子,让合作社能够真正助推农村的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