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农业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的实施,需要对全国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真实地反映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和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和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进一步调动各地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引导各地政府适时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明确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我们通过设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在研究中,课题组建立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通过50位专家与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打分计算获得。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省市情况看,近几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北京、上海、天津、江都等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而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等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应较低。
从地域发展情况看,华东地区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华北、东北、华中和华南地区次之,西北和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最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
在总结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研究者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律保障,提高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重视通过立法保障农业发展。我国尽管多年来政府以各种形式的文件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未上升到系统的法律制度的高度上来。从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分排序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反而比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低,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太低。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业立法,使农业政策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部和西部的投资力度。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缺乏,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因此,政府和各级部门应该要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投资,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另外,要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再次,要促进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的稳定发展。加大对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投入,如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推进粮食、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支持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发展粮食、畜产品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等资金和项目安排,要向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才能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中,北京和上海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排名靠后)。
然后,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支撑水平的主要差距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这个指标上。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区农民素质也较高,农业省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其农民素质也较低。因此,重点要对落后地区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化肥产出率和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比重来代表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已开展了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等补偿试点示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农民采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增施有机肥等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生产措施方面却没有相关补偿政策,难以调动农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因此我国要从立法、政策制定、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起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农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