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资讯
  4. 内容

喜看夏粮“九连丰”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26日来源:农民日报作者:宁启文 王瑜

6月21日,农业部宣布,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从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预计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均再创历史新高,冬小麦实现“九连增”。

2004年以来,夏粮连续9年丰收。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更凝聚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凝聚着防灾减灾技术等一系列科技的支撑,以及农业工作者和亿万农民的心血与汗水。

“九连丰”为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不到半天时间,我的1830亩小麦就收了100多亩,一周后可全部入仓。”6月11日,正在忙着收麦的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魏家村村民魏德东满面喜色:“你看这长势,今年每亩又得增产三五十斤!”

对魏德东这样的农民来说,小麦增产意味着粮仓满了,钱包鼓了,大半年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对全国的粮食生产来说,小麦丰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一个“良好开局”。

在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总产站上1.1万亿斤这一新起点上,今年粮食生产的总目标被明确为确保“九连丰”,争取“九连增”。所谓“丰”,就是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所谓“增”,就是要超过去年11424亿斤的水平。为此,农业部制定了“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的分季目标,保障全年粮食生产总目标的实现。

夏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4,更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在夏粮生产中,冬小麦是大头。冬小麦产量占夏粮总产的九成以上,冬小麦丰收,意味着夏粮丰收在握。夏粮首战告捷,就能为全年粮食稳定增产赢得主动。

粮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是一日三餐都要吃、年年都要保的商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用途拓展,国内粮食消费的刚性需求增长明显。据测算,我国每年增加粮食需求80亿斤、饲料粮需求60亿斤、玉米深加工需求100亿斤以上。只有将粮食产能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才能保证基本的粮食自给。同时,粮价乃百价之基,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

夏粮“九连丰”,给国内国际粮食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特别是在欧债危机深化、世界经济复苏复杂性凸显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夺取夏粮丰收,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也为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风调雨顺”背后写满“天道酬勤”

“今年冬小麦生长期间,真可谓碰上了近年来极为少见的风调雨顺年份。”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感慨道。总体来说,今年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总体不错,播种出苗、返青起身、拔节孕穗等关键时节都出现明显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形成十分有利,然而部分麦田群体较大加剧后期倒伏风险,部分麦田病虫草害严重,气候不确定因素增多等不利因素决定了抗灾夺丰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生产不能完全依靠风调雨顺。”在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启动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今年前期苗情弱,我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科技,人努力,促进苗情转化和产量形成。”

近年来,“种一年粮不如打一月工”,农业特别是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十分突出。据调查,2011年是农产品价格比较好的一年,但主产区小麦亩均纯收益仅为156.5元,比上年下降10.3%。为了让种粮农民不吃亏,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9月份就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将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统一提高到每斤1.02元,提价幅度为2008年以来新高。最低收购价的提高,稳定了农民种粮收益预期,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此带动,今年夏粮面积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资价格上涨一直是粮农最关心的问题。今年年初,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上涨,直接增加了种粮成本。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在提前预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高产创建等补助资金1325亿元的基础上,3月21日,中央财政再次下拨243亿元农资综合补贴,直接补给种粮农民,缓解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

更让农民惊喜的是,如今“打药”也有补贴了。为防范“干热风”危害,促进小麦灌浆成熟,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提高单产水平,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实施“一喷三防”关键技术补助,分两次共计下拨16亿元资金,对河南、山东等11个冬小麦主产省区的3.2亿亩麦田实施“一喷三防”给予补助,每亩5元。在中央补助政策带动下,主产区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实现了“一喷三防”全覆盖。“中央给我们补农药实在太好了。”河南省罗山县东卜镇孙店村种粮大户吴登峰说,“过去国家不给钱我们也要防,今年国家给了补助,我们更要好好防。”

从惠农到强农,从补耕地到补技术,政策效应推动了先进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成为“科技增粮”的坚实后盾。

“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经过连续2年历史罕见特大干旱和1年持续低温,农民接受教训,去年秋播时深耕深松、耕(播)后镇压、精细整地、适时适墒播种、秋播拌种等技术应用好,小麦播种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郭天财说。据统计,去年秋天小麦播种面积3.4亿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达到1亿亩,同比增加2000万亩;播种镇压1.3亿亩,增加5000万亩。

“种子一下地,管理就上马”。去年小麦播种后,针对土壤墒情适宜可能导致冬前旺长、病虫越冬基数大等情况,各级农业部门早动手,早管理,冬前控旺防冻害,春病冬防减损失,有效促进了苗情的转化升级,为春季田管赢得了主动。

“夏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一环一环抓管理,一步一步要产量,行政推动在9年夏粮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农业部门全面落实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总体部署,及早启动“三大行动”,先后派出春耕生产督导组和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督导组,分赴22个省区市督促政策落实,推动粮食生产。冬小麦主产区各级农业部门实施“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行动,紧紧围绕保穗数、增粒数、攻粒重,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大力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切实抓好夏粮田间管理,力争通过水浇地创高产、旱地麦保稳产、稻茬麦多增产,实现夏粮增产。今年,全国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达到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全国600个小麦主产县平均每县4个;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1.3亿亩次,增加3000万亩次。

从播种到夏管,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先后针对重要农时、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制定并发布了6个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服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针对作物不同苗情特点,精心制作“农技推广明白纸(春管篇)”,分区域介绍春管技术措施要点;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广泛开展农业科教大联合、大协作、大会战,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

6月17日,山东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解洪起向记者展示了一条农情调度短信:“截至6月16日,全省累计收获小麦5025万亩,收获过九成。进度与常年持平。”

从播种之前开始调度,到每周两次例行调度,到旱情雨情随时调度,再到农机作业全程调度,及时准确的信息调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服务农民提供了手段。

在“三夏”跨区机收期间,为实现“龙口夺粮”,发展改革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公路管理部门、气象部门、中石油中石化、农机生产企业等部门协力保障“三夏”机收顺畅进行。全国投入1400多万台套农机具参加抢收抢种作业,机械力量超过去年。

“去冬今春以来的小麦生产,看似风调雨顺,实则工作在前。从冬前控旺到防范‘干热风’催熟,针对关键阶段可能发生的灾情,我们都做到了有技术方案,有物资储备,有政策支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九连丰’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把握夏粮生产规律、提升生产能力的过程。”

夏粮9连丰,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粮食连年增产,总产基数已经很高,粮食生产似乎已经触到了“天花板”,出现“拐点”的几率和风险加大。未来,抓粮食生产不能有紧有松,必须牢牢把握夏粮生产规律,不断提升产能,常抓不懈,才能稳定推进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在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上寻求突破。2011年,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整体而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要实现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的目标,必须着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攻坚、力争突破。

比如,今年夏粮增产,功劳之一是占冬小麦总面积1/3的旱地小麦增产幅度加大,旱地小麦种出了水浇地的水平。这就是在薄弱环节寻求突破取得的成效。旱地小麦长期以来“望天收”,有水没水年份产量相差两到三倍。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抓住土肥水利用这一薄弱环节寻求突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多层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集成创新区域性节水主推技术模式等都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与此同时,秸秆覆盖高留茬、旱地小麦地膜覆盖等一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样提升了旱地小麦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能力。

在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工作措施结合上寻求突破。以2011年抗旱补贴为起点,中央财政今年在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四补贴”力度的基础上,对冬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促四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东北玉米抗旱“坐水种”以及西南玉米覆膜等六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实施补贴,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从“联地计补”向“联技计补”转变。和此前的强农惠农政策多以补贴耕地、补贴农民收入不同,关键技术补助政策侧重于与技术应用相结合,让农业部门发挥作用、扩大影响有了重要的平台。技术推广有平台,政策落实有力度,有力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落实到位。

不仅如此,在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落实中,各地通过探索总结主要品种、主要灾害和关键环节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的补贴机制,将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和工作措施结合起来,变应急下拨为有计划下拨,变被动救灾为积极防灾,为建立稳产高产技术体系、形成长效推广机制、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摸索出一条新路。

以高产创建、统防统治为抓手在机制体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小麦生长期长,自身调节能力强,即使某一阶段遭遇不利因素,也有可能通过其他阶段进行弥补,因此科技手段在小麦生产的调控空间较大,但前提是技术落实到位。近年来,农业部门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平台,提出全程科技服务理念,一方面组织百日科技服务行动、科技大会战等,组织农技人员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包村服务;另一方面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育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展示新成果,用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更多的农民跟着学、照着干,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相互结合,提高了单产水平,提升了综合产能。

在小麦田间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同时也是风险最难控制的环节,许多病虫害具有爆发性、迁飞性和流行性,一家一户难以应对,常常出现“漏治一点、危害一片”的情况。加之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老大难”。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变分散防治为集约化、规模化防治,可使防治效率提高5倍以上,每亩小麦可增产60斤以上。减损就是增产,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成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

在种粮大户、合作社和专业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的培养中寻求突破。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态势。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有承包地、没种过地、也不愿回乡务农。解决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必须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等各类农业服务组织,这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产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调查表明,当前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约47.84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9744.08万亩。在夏粮生产中,不少种粮大户、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抗旱浇水、统防统治服务,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深翻、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应用。为充分发挥新型主体的带动作用,当前,农业部正在抓紧筹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夏粮丰收,为全年粮食生产开了一个好局,但要确保全年粮食“九连丰”,争取“九连增”,早稻生产不可放松,秋粮管理还要加力,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更需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