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工人在赣县清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瓜果基地对水果辣椒进行整枝。作为赣县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该基地采用无土栽培、立架种植和地膜下喷灌等无公害种植技术,种植水果辣椒、黑色圣女果等新型观赏性特色果蔬,建立起观光农业与新奇特果蔬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基地。熊艳实习生曾晶晶记者吴悦摄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今天,放眼赣南大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春潮正激越澎湃。苏区振兴发展,为赣南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一幅崭新的活力长卷由此渐次铺展。
■发挥优势筑牢农业基础
赣南苏区要振兴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个基础。
《若干意见》明确了赣南发展特色农业的战略定位: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寻求更大发展。毋庸讳言,受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赣南农业与全国整体水平比较,发展仍属滞后,问题仍然突出,困难依然很多。但是,我们应看到,赣南发展现代农业也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赣南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区位、生态、劳力、产品品质优势比较明显。与全省其他地市和中西部其他省市相比,赣南是连接赣粤闽湘四省的交通枢纽城市,与厦门、广州、深圳和港澳距离均400公里左右,具有鲜活农产品运距短、成本低的区位优势;气候、生态、水质条件好,山地面积大,草场资源多,森林覆盖率达76.2%,地表水资源327.53亿立方米,具有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茶叶等优质农产品的生态资源优势;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左右,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的劳力优势;全市的优质农产品种类较多,质量较好,仅由国家命名的“中国名特产之乡”就有13个,在东南沿海市场具有较强的品质优势。
赣南有着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多年来,赣州大力发展脐橙、生猪等特色农业,把赣南脐橙打造成了国内外知名品牌,并探索出了“猪-沼-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124个、绿色食品36个、有机食品21个;赣南脐橙、兴国灰鹅、宁都黄鸡、兴国红鲤鱼等9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市成功申报省著名商标50个、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3个,培育瑞金鳗鱼、定南生猪等农业知名品牌100多个。赣州的特色产业发展也较好,鳗鱼出口量占全省40%以上,宁都黄鸡、信丰烟叶、石城白莲都基本形成规模,赣县引进2个甜叶菊糖甙加工龙头企业,成为亚洲重要健康糖源生产基地。
此外,赣南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交汇腹地,辐射拉动大。随着四大经济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将面临战略性调整和转移,农产品自给率进一步下降,市场容量和市场缺口将不断增大,这为赣南农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如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所言:赣南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是脐橙、生猪、蔬菜、油茶等产业。促进柑橘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种植、提质增效、搞活流通”的思路,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优化品质、提高效益。重点加强果园基础设施、产后贮藏保鲜设施、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体系、现代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建设。对脐橙实行柑橘苗木补贴政策和“西果东送”政策。发展生猪产业,要按照养殖、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思路,突出零疫病、零污染、零残留的目标要求,积极推广温氏养殖模式,进一步加大对生猪原良种场建设、标准化养殖基础设施、粪污处理设施的支持。
■突出重点坚持“三个坚定不移”
推进农业现代化,赣州应突出哪些重点?
据市农粮局的同志介绍,我市将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我市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生态和绿色,发挥资源优势,夯实发展基础,挖掘发展潜力,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在三个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振兴发展: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脐橙、蔬菜、生猪、油茶、茶叶等产业,坚定不移抓好优势产业发展。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来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立足不同区域特色,加快发展商品蔬菜、草食畜禽、特种水产、有机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发展生态化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为此,我市将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构建多类型生态循环链,发展切合丘陵山区特点的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设施农业。
多渠道吸引资金和项目投入,坚定不移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机装备条件。据悉,我市将多渠道吸引资金投入,统筹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集中创建一批蔬菜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发展高效植保机械,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
■加速构建和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要发展,服务须跟上。如何构建和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赣州不仅思考得早,而且跟进得快。
针对如何解决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我市农业和粮食系统正创新服务形式,开展市局领导联系18个县(市、区)、百名农业领导干部帮百企(农民专业合作社)、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的“十百千”活动。
像这样的创新举措还有很多:建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制度,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构建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大推广的新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加速农业科技转化;重大推广计划采取市里发布、任务分解、项目集聚,推进重大技术推广全覆盖……
对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按照“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要求,以站房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规范化为重点,在全市乡镇普遍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
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将整合现有涉农信息资源,搭建连通涉农网站群、农业企业、批发市场、种养大户、乡村信息点和农业“12316”服务热线等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将完善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县检测站为骨干、乡镇检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建立投入品登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和协调配合、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的全程质量监管;推进农业标准化整建制示范县建设。
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加快农村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为此,我市将突出主导和优势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产地和销地交易中心市场;发展特色产业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挂牌直供直销、代理配送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
■创新体制机制护航先行先试
《若干意见》提出,支持赣州等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创新体制机制,护航先行先试。为此,赣州已在诸多方面早有行动,并不断致力于新的探索。
——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加强服务的要求,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加快发展跨乡、跨县产业带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县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经营权流转登记、颁证、抵押和规范化服务试点;创新征用土地长期补偿办法,建立失地农民长效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引导农民组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经营组织;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突出主导和优势产业,加大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大型农业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柑橘、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攻克并集成配套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建设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资金、资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同时,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
——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巩固发展水稻、花生、能繁母猪等主要品种保险,积极推动柑橘、育肥猪等特色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支持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发展与“三农”有关的生产、财产、人身伤害、医疗等涉农保险,探索构筑全方位的农业农村保险保障体系,培育涉农商业保险市场。
——在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上发力。改进农业公共管理和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化解农业和农村矛盾纠纷。同时,不断致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等。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相辅相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使农业农村现代化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的必然选择。《若干意见》为此给赣南苏区勾勒了这样一幅图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支持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壮大实力,增强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合法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农民创业基地。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周昱记者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