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丰县古陂镇金盆山,“余大姐”不仅是人们对一个女子的称呼,还是一个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名字。这名字,代表着金盆山多数养蜂人对余大姐的信任与肯定。
余大姐名叫余冬香,她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养蜂致富,并带领村里其他养蜂人创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一起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年近50岁的她是一个拥有独立商标的金盆山蜂蜜产业带头人。
为创收家庭主妇学养蜂
近日,记者在信丰县见到余大姐时,她刚在县城办完事。经过几年的养蜂,余大姐在县城买了房子。现在,她和丈夫分工明确,丈夫负责在老家养蜂,她则在县城负责联络客户,将蜂蜜销售出去。回想起养蜂经历,余大姐笑着说:“刚开始我也不敢接触蜜蜂,但觉得尝试了,就该努力做好。”
余大姐和丈夫王清华都是金盆山人,当地林多地少,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他们也是如此。1996年,为照顾上小学的儿子,余大姐辞去工作回到家里。每天劳作之余,她都想着做点事业,增加收入。
这年春天,在一次回娘家时,余大姐跟父亲聊起了自己的想法。正忙于照料20多箱蜜蜂的父亲听完她的想法后,开玩笑地建议她跟着自己学养蜂。虽然她家祖祖辈辈都养蜂,金盆山养蜂的人也多,但当地还没有哪个女子养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余大姐从父亲那里分来了10箱蜜蜂,开始了自己的养蜂之路。
刚开始养蜂时,余大姐很是担心,因为从没有和蜜蜂近距离接触过,她怕被蜜蜂蜇。在父亲的鼓励下,余大姐克服心理障碍,慢慢了解了蜜蜂的习性,养蜂之路逐渐走得顺畅起来。一年下来,她的蜂箱增加到30个,收入也达七八千元,这让余大姐尝到了养蜂的甜头。
组建专业合作社谋发展
随着养蜂数量逐渐增多,余大姐越来越忙碌。1997年,她干脆放弃家里的农活,专门养蜂。然而,蜂蜜的销售成了她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虽说她家的蜂蜜品质好,可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蜂蜜很多,消费者对纯正的蜂蜜总是带着怀疑的眼光。
在市场上销售难见成效,余大姐想着在自己的同学、朋友间推广,通过朋友们的口碑把自家的蜂蜜逐渐推广开来。“只要客户一个电话,我就马上把蜂蜜送上门。”为人热情、真诚,再加上蜂蜜品质好,每年余大姐的蜂蜜都会销售一空,自家蜂蜜货源不足时,她还会帮其他养蜂的乡亲们销售蜂蜜。“帮别人销售蜂蜜,不仅解决了他们的销售难问题,更重要的是稳定了客源。”在她的带动下,金盆山养蜂规模不断壮大。
不料,2006年冬季,金盆山的蜜蜂患上了幼虫病,大量蜜蜂整箱整箱死去。余大姐靠着自己平时看养蜂类书籍、向别人请教的方式,积累了不少经验,她每天给蜂箱消毒,隔离带病蜜蜂,她家的蜜蜂有一半治愈。见此,周围的蜂农纷纷前来向她讨教养蜂技术。
这次病害让余大姐在蜂农当中树立了威望,也让她又有了一个新的思路——成立专业合作社,蜂农相互帮助,壮大产业。得知她要成立合作社,很多蜂农要求报名加入。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余大姐养蜂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余大姐还为金盆山蜂蜜注册了商标,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了商标后,余大姐合作社的蜂蜜有了更多更稳定的客户群,蜂农们养蜂信心大增,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在,金盆山已有200多户蜂农,蜂箱3000多个。
夫妻合力共创甜蜜事业
在金盆山老家,王清华在附近的山坡上不停地穿梭,忙着清理蜂箱,给蜜蜂分箱。见记者到来,他连忙下山热情地招呼记者。
王清华介绍说,每年春季是蜂农最忙碌的季节,天气回暖后,蜂王开始繁殖,蜜蜂采花酿蜜,他要经常分箱便于蜜蜂成长,到5月中下旬,他就可以收割蜂蜜了。正聊着,邻村的一村民来求教,王清华热情地告诉他蜜蜂分箱的方法。
王清华告诉记者,他原本是模具师傅,在外打工收入还不错。看着妻子养蜂规模越来越大,他于2009年辞去工作,回到家里专心养蜂。有了他的配合,余冬香便有更多精力用在对外销售蜂蜜上,帮村里的蜂农们解除销售困扰。现在,他家已有蜜蜂160多箱,每年能收获1500公斤以上蜂蜜,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靠着养蜂这份事业,王清华和余大姐收获了甜蜜的生活。他们在县城买了房子,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幸福美满。(叶慧英 王珺 见习记者谢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