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是我国南方毛竹重点产区之一,全市现有天然毛竹林面积近240万亩,年产毛竹1400万根,鲜笋2.1万吨。虽然我市竹产业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上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发展水平。
日前,记者从市政协港澳台侨委获悉,该委在实地调研后,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市竹产业发展》的集体提案,提案这样总结我市目前毛竹产业发展现状:“毛竹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总量小,产业增效和助农增收的实力不强,资源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何以成“小”
来自市林业局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虽然全市各县(市、区)都有毛竹产业分布,但除崇义县把竹产业当作主导产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外,其他各县(市、区)均未将竹产业列入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政府几乎没有相关的扶持或补助。
“老一辈传下来的,每一年都这样砍竹子卖。”上犹县营前镇象牙村农民谢年发说,他家种了4亩多毛竹,都是任其生长,自己又不会做竹篾活,每年都是砍来竹子做柴火烧掉或者便宜卖掉。在谢年发的眼里竹子只是捡来的一点“小买卖”。
谢年发家粗放经营竹子的做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俗话说:“守着青山没饭吃,抱着摇钱树没钱用。”赣州虽是南方毛竹主产区,但是长期以来,竹林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竹加工项目多数为作坊式低水平盲目发展,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发展目标与规划。粗放的管理,导致竹产业经济效益较差,全市竹林平均每亩年产值为186元,与丰产竹林亩年均产值1000元相比,差距甚远。
在赣州,高档的竹制品往往缺乏“赣州品牌”。全市竹加工企业除康尔竹业、贵竹公司、华森竹业等少数几家规模较大外,大部分是年加工毛竹5万根左右,小规模、粗加工为主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厂,所加工的产品以竹筷、竹丝、竹帘等单一雷同的初级半成品为主。竹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成“竹”之路
崇义县横水镇林农朱昭宇早年一直在外务工,由于土壤和气候等条件,他家山地长满了竹子,因不懂经营,只能眼看着竹子自由疯长。为鼓励林农生产热情,进一步增加林农收入,2005年以来,崇义县出台了鼓励改造竹林的一系列政策。该县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制定了木竹的最低保护价,专门成立了集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评估、木竹交易、林权抵押贷款等于一体的林业要素市场。这一场林权改革为崇义竹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也让林农借得“春风”踏上了致富之路。
优惠政策的出台和科学的产业规划,让林农们开始放心努力地经营竹子。2006年,朱昭宇回到家,顺势承包了1000多亩毛竹林,接到林权证后,激情满怀地领着家人进行清山、抚育。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他渐渐尝到了“甜头”:承包的第一年就净赚了10多万元。如今,崇义县每年仅竹原材料产值就有2亿多元。
扩大竹资源规模是培育竹产业的基础,如何更好地使竹资源发展成产业,实现质的提高?近年来,在崇义,早年篾匠的营生逐渐有了“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以前的篾匠只知道做筷子、竹席等一些简单的东西,现在用竹子做的东西可多了。”在崇义县城从事竹工艺品编织加工的店铺老板杨香玲说。近些年来,常年与竹子打交道的崇义人另觅商机:培植竹盆景,竹根做根雕,竹枝编花篮,小竹制家具……对竹子进行工艺加工。竹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让崇义县兴起了一大批竹生产龙头企业,致富一方人。崇义县竹制品加工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手工业式生产向工业化生产、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大跨越,涌现出众多竹制品加工企业和产品。企业通过“大厂连小厂、小厂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继而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据统计,该县有近4万名农民从事竹业生产加工,约占全县农民的四分之三,年产值达3.1亿元。
方兴未艾
记者获悉,市政协港澳台侨委此次提交的集体提案,从竹产业扶持政策、制订发展规划、完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龙头、加强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办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大力发展毛竹产业已写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列为国家林业局《中国南方赣州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的主要内容。规划期内,将对我市55万亩低产毛竹林进行改造,对160万亩毛竹林进行抚育,对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建成毛竹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8个,实现竹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到2020年,我市将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100亿元。(章传智 见习记者钟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