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上传来消息,“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明显阶段性特点,将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主要有三个:一,“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二,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三,城镇人口流动活跃,而在流动人口中,“80后”人口已成为主体。
据中广网消息“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作如下点评:
曹景行: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年会透露的消息,到2015年,中国人口总量接近14亿,城镇人口可能要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但是如果在统计方面考虑两个因素,用不了到2015年,这个变化就已经实现。
以中国人口总数来说,如果以现在的人口普查为准,将有为数不少的一批没有户口的人将正式登记,中国人口基数将有所改变。
第二就是现在统计城镇人口是不把流动人口计算在里面,实际上大批农民工在城市已经长期居住和工作,他们的子女有的甚至就是在城市出生,但是在人口统计当中,仍然把他们算作农村户口。
这两个变化显示的是中国人口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中国的现有人口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统计,而中国的城镇人口也超出了现在的统计数字,所以以更符合实际的统计数字作为决策依据才能使决策不至于被统计数字所误导。
另据南方报业网评论
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80后”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事实终将证明,这是两件必将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大事。首先它表明,尽管户籍壁垒还未根本打破,但中国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在显著增强,而众所周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次它意味着,“80后”流动人口群体对城市的认同度远远高于农村,与其父辈相比,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
人口发展的这些变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现在的问题就只剩下:我们如何迎接这一变化?接纳更多的人口,尤其是更多的“80后”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我们的城市和社会是否做好了准备?
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只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走城市化的道路,这早成共识。但客观而言,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难度的确大大超过其他国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转化不易是一个问题;城市畸高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又是一个问题;而现在,我们看到,渴望融入城市的是一个新型的群体,他们有新的梦想,对城市有着全新的要求,怎样因应他们的诉求,对城市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
在去年金融风暴初期,一些“80后”农民工曾经选择返乡。据媒体报道,尽管在家中衣食无忧,但仅仅“上网不方便”一项,便使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无法依恋。这样一代农民工,肯定不会再有其父辈对土地的深沉情感,也不会再把“打工挣票子,回去盖房子,娶妻生孩子”作为进城的唯一目标。尽管在他们身上,早被舆论打上了诸如“忍耐和包容性差”、“过度物质化”、“缺乏责任感”等标签,但这样的标签实际上却不妨作辩证解读,从另一面镜子,透出的则是另一种特征:更关注自我,权利意识更强,更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
这样新型的流动人口不可阻挡地进入城市,对企业、城市乃至社会都堪称挑战。就企业而言,当员工并不把赚钱视为第一要务的时候,如何让管理层与其打交道,如何培养其忠诚度,显然不能率由旧章。最近一些劳资纠纷中,这一点已清晰显示出来,就城市和社会而言,不仅要消除阻隔“80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那些不公平的限制,也亟需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有所变革。当前,许多城市竞相提出“创建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如果这样的口号是服务于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人口归属感的目标,当然是好的,但从操作上看,城市管理者更强调的是居民对管理的服从,这就很让人困惑: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什么不先着眼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须知,在新一代流动人口这里,一味看重压制效力,片面强调服从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美国研究移民的学者曾经指出,第一代移民由于常拿迁出地更糟的境况作比较,因此容易满足于现状,哪怕其面对的是不公平的现实;第二代移民则不然,他们拿来作参照的,主要是迁入地居民的生活,社会不公正给他们的刺痛感远超父辈。“80后”等新一代农民工很大程度上就具备第二代移民的心理特点。正由于刺痛感更深,他们的忍耐性确实不高,甚至可能会采取比较激烈的对抗。面对这种状况,单纯指责他们“忍耐和包容性差”是容易的,但冲突的引信却不会因为这种指责而告拆除,那么社会何不少点指责,而努力多做一些调整的工作呢?
有人说:“新一代农民工的转变和转型,孕育了未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无限可能。”随着人口发展的变化,这一进程也许还会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