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里的大民生
○钟慧燕 特约记者谌杰
最近几天,笔者走访全南县的大街小巷,听到几个感人的小故事。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构成了一幅宏大而丰富的民生愿景——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开花,全南人心目中“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故事一:120元暖人心
近日,笔者在全南县陂头镇信用社遇到一名正在领取低保的老大爷。说起低保,老人饶有兴趣地拉开了话匣子。老人叫李义福,今年75岁,是陂头镇周布村村民。老人和他的老伴生了6个女儿,她们都远嫁他乡,现在家里就只有两个老人。老人家对如何申请低保金一概不知,全部由村委会和镇民政干部一手操办:“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村里把我的户口本拿走了1个多月,后来说要给我办个“本本”,凭借这个小本本,每月能得到一笔固定收入。”据镇里的民政干部说,李义福老人领低保已经是第3个年头了,他是常保户,如今每月可以领取120元的低保金,和老伴一起能领240元。老人从信用社里取出了钱,一遍一遍地数着,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民生解读】:民生幸福挂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全南县提出了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实行“十个百分之百”覆盖,即:城乡困难群众进入低保和得到司法援助,城乡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和纳入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困难群众实现免费就业培训和推荐就业,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集中供养,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大病医疗救助,困难群众子女完成义务教育等都实行百分之百覆盖。为使“十个百分之百”落到实处,该县财政专门划出7000多万元,用于完善以城乡低保户、困难群众等为主要保障对象的十大救助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群众就业有门路、困难有救助、生病有保障、上学有学费。据统计,2009年在实现城镇低保对象应保尽保的基础上,5270名生活困难的农民被纳入到农村低保补助范围。同时,该县积极开发就业新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故事二:细节中见真情
最近,在全南县城老车站开副食店的陈其平 “喜事”接二连三:家门口的小巷子刚刚改造好,店门口的老街道紧接着开始整修了。老陈家住在路住坝社区,社区里原有一条破旧的巷子,每逢下雨都会沾到泥巴,2009年9月,县里对这条小巷子进行改造,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马路,路边还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11月初,他店门口的那条坑坑洼洼的老街道也开始进行改造,2010年2月就会有一条宽敞平坦的大马路了。“以后去哪都方便了,到处都干干净净的,碰到雨天也不用愁了。”陈老板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全南县实施了背街小巷的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时加快了对老街道的改造步伐。为不让施工影响周围的居民,在道路施工后,该县上了两种手段给道路工地降尘:洒水车不间断洒水降尘,聘请清洁公司在工地各入口打扫卫生。该县城管局负责人曾春平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把好事办好!”
【民生解读】: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该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便民利民平台,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走出了一条以群众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该县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原则,优先实施公路等群众最关心的项目,优先保障农村饮用水等工程经费,优先考虑拆迁补偿安置等事项,把每一个工程都做成实事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真正使城乡面貌大改观,干部群众都满意。该县从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把县城所有不通柏油路、不亮路灯的48条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硬化改造,绝大多数背街小巷达到“路平、灯明、水通、安全、卫生”的标准。同时,强力推进老城区柏油路面改造、2万吨自来水扩容、污水处理厂、管道天然气、大型农贸市场、垃圾填埋场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1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城市建设项目共有17个。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方便了市民生活。
故事三:44亩健身地
袁丽是外来媳妇,新家安在全南县城的汇景新城小区。这几天,袁丽忙着给老家来全南做客的亲戚做导游,谈论起自己的居住环境,她喜不自胜:“我们楼下是花团锦簇的滨江公园,马路对面还有个新建成的免费开放的体育中心,不论是休闲还是健身,我都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好去处。”
在新建成的体育中心,笔者看到这个体育中心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场内设置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的田径场,标准灯光篮球场、网球场各两个,观众看台2086个,并增添了休息长凳、卫生设施、醒目的指示牌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这样高规格的体育场地,在全市甚至在全省县一级都是一流的。该县建设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么好的地段,这么大面积的一块地,如果用作商业开发,至少可以为县财政带来七八千万元的收入。
【民生解读】:该县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实现城市面貌的改变,还把发展的注意力转向涉及丰富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自2006年以来,该县通过实施“提升一条街、开发一座山、拓宽一条路、治理一条江”,完成和启动了橡胶坝、桃江两岸花岗岩护栏及园林景观工程、体育中心等46项重点工程,2009年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体育中心。
文化生活如源头活水,为群众生活注入了无限活力。该县实施了以“综合文化室和图书阅览室、一个阅报栏、一条宣传文化长廊、一个篮球(羽毛球)场或其他健身活动场所、一所农民夜校或现代农民学校、一个小戏台”,“两室一栏一廊一场一校一台”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庭院”工程,目前,该县有87个“文化庭院”,其中一半以上组建了民间文艺团体,探索出了一条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建共享和谐文化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