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资讯
  4. 内容

节水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举措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12日来源:互联网作者:吴双林

近来我国西南一些省区遭受罕见干旱,云南、贵州等省区受旱面积逐步扩大。目前各地正在全力以赴,抗击干旱,力争夺取夏粮好收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亩均水资源量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不平衡,因此我国的可用水量比较低。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因此,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农业关乎民生安全。节水农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省了多少水,更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必要举措。因为,发展节水农业,可以使病虫害得以大幅度下降,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农作物农药残留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为此,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来说,发展节水农业正逢其时。

发展节水农业要以制度和法规作保障。建设节水型社会也需要制度和法规。目前,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占全部用水的比重比较大,而灌溉用水浪费非常严重,灌溉设备及其配件的节水技术标准远远不能达到节水的要求,因此要加快出台一批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及配套器件标准,对于农业用水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约束。

发展节水农业要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我国用水总量中,70%属农业用水,北方还高达80%,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仅45%左右,利用系数不到0.45。农业节水特别是现代化农业节水,对减少水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展节水农业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重点要推广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工程技术、农艺生物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

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模式。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在水稻生产上,要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浅、湿、晒间歇灌溉,配套采用秧苗旱育稀植技术和水稻旱种技术,在水源不足地区可改为旱种。在种植园艺作物的水浇地和设施栽培中,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在大田生产中,要在因地制宜采取低压管道输水、水畦灌溉、行走式和移动式补灌等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和培肥地力、种子包衣等抗旱栽培技术。旱地耕作要从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效益,增强抗旱节水增产能力出发,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利用各种蓄水保墒技术,建设田间土壤水库,提高田间水分的生产效益。灌区要从减少水资源浪费出发,发展节水灌溉,在搞好渠道节水的同时,把节水工作的重点放在田间高效节水上。

二要深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旱节水性能有极大差异。因此,今后应加强生物技术在破译农作物品种抗逆、抗旱基因组成、结构上的运用,进行基因重组,培养多抗基因作物品种,使抗旱、耐瘠薄、抗病虫害、优质、丰产等形状达到相对同一。

三要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当前农业节水正日趋技术精细化、工程规模化、管理制度化、设备产业化,要建立高效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应根据当地节水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技术基础,使工程与管理、水利与农艺、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等紧密结合,促进农业高效用水管理的规范化、灌溉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同时重视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四要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搞好旱地农业综合开发。一是推广微集水工程及节灌补水技术。通过农业工程和农业生产措施,将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工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益。二是推广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通过地表耕作与地面农膜和生物覆盖的途径,降低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减少地面渗漏,最大限度地接纳保存雨水,实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三是节水抗旱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要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耗水规律,确立节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耐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同时发展旱地特色作物,提高旱地农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