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梅州,柚果曾被果农称为“伤心果”。2001年~2005年,许多果农将自己辛辛苦苦栽种的柚树挥泪砍掉,甚至有果农沉痛地戏言要“远离柚树”。时下,正值蜜柚采收时节,再看梅州检验检疫局辖区出口注册柚园,只见一派丰收景象,果农们正在柚园忙碌,许多柚园老板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的蜜柚已被出口商订购一空,收购价比去年也有所上升。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广东检验检疫局与梅州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以来,梅州柚果出口逐年递增。今后我们要加大注册柚园日常监管力度,做好农药残留抽检,严格出口检验检疫,大力扶持品牌柚果出口,确保梅州出口柚果质量安全。
———梅州检验检疫局局长 廖圈扬
广东梅州柚果生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具有较大规模。一直以来,梅州柚果出口主要遭遇两个技术门槛:一是柑橘黑斑病,导致金柚、蜜柚被限制出口至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二是农药残留,国外对农药残留限量要求严苛。此外,个别果农受利益驱动,梅州柚果还存在采摘时节过早、跨地区收购货源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梅州柚果的扩大出口。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企业。为此,梅州检验检疫局从多方面着手,引导企业树立“自身才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一方面,梅州检验检疫局通过连续两年的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注销了10多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隐患多的出口注册柚园和加工厂,以此提醒注册柚园(加工厂)只有持续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才有前途;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培训和印发资料提高注册柚园(加工厂)的质量管理水平,2008年以来,梅州检验检疫局配合广东检验检疫局和梅州市农业部门先后举办了多次“出口柚果检验检疫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班”,免费印发管理资料800多份。最近,梅州检验检疫局针对蜜柚过早采摘影响品质的问题,专门召集全市出口注册柚园负责人座谈,就统一采摘时间达成一致,以确保梅州出口柚果的质量。
针对柚果出口遇到的瓶颈问题,梅州检验检疫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出谋划策,在认真做好出口柚果的检验检疫及日常监管的同时,梅州检验检疫局通过开展果园实蝇监测、实蝇危害果实调查和防治试验,在全国率先进行实蝇非疫区和非疫生产点研究,并成功建立我国首个“柑橘类水果非疫生产点”。在此基础上,该局一系列“破壁”行动全面展开:根据果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柚果出口遇到的主要检验检疫问题,着眼于从病虫害防控和农药使用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检验检疫监管实际需要,以《柑橘黑斑病快速检测技术》为题进行攻关,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对黑斑病快速检疫鉴定科研工作;积极在柚园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力促在产区形成现代农业管理意识和生产加工过程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动员果场进行检验检疫登记备案,按备案条件要求帮助企业完善软硬件设施和相关材料,优先受理和审核办理梅州柚园、包装厂的检验检疫注册登记工作。目前,梅州市有近40家柚园(加工厂)获得了检验检疫出口注册备案,面积逾5万亩。同时,该局加强对果园、包装厂的日常监管,将农药使用情况和黑斑病列为重点检验检疫内容,对出口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柚果,提前半个月抽样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符合出口标准的才受理报检出口;强化出口柚果挑选工作,从摘果、挑果、清洗、包装各环节层层把关,杜绝带黑斑病的柚果出口。
此外,梅州检验检疫局为柚果出口企业主动提供国外质量标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技术性贸易措施等信息,先后印发加拿大、欧盟等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免费提供给企业,积极引导、规范柚园的农药管理。
柚果生产出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检验检疫部门和广大出口注册果园(加工厂)的共同努力。2006年,梅州检验检疫局通过广泛调研,针对梅州柚果生产加工中阻碍出口的问题进行梳理,先后向梅州市政府提交了《梅州金柚大埔蜜柚开展原产地标记保护建议》、《梅州柚果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报告,得到了梅州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008年底,广东检验检疫局与梅州市政府签订的“关于促进梅州农产品食品出口合作备忘录”成为促进柚果出口的催化剂,梅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落实备忘录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规划,明确给予柚果出口技术、资金、信息、检测等方面的扶持。大埔顺兴种养集团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蜜柚生产加工企业,在市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拥有两万多平方米的蜜柚出口加工厂、6000多亩蜜柚种植基地、年出口量逾6000吨的全国最大规模的蜜柚种植大户和最大的出口柚果加工企业,带动10000多农户脱贫。
目前,梅州辖区全部注册柚园已建立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制度、农用化学品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包装厂则建立了加工工艺、卫生防疫、批次管理、水果溯源等制度。企业的质量意识、自律意识已得到明显提高。据检验检疫部门统计,2006年以来,梅州柚果出口呈逐年递增之势,2009年柚果出口首次突破1.2万吨、货值1000万美元;2010年8月8日至今,已出口2150吨、货值200万美元,预计全年出口量将突破1.5万吨,产值超过1400万美元。出口国也从2006年以前少数几个东南亚国家拓展到包括罗马尼亚、立陶宛、阿联酋、荷兰、比利时、伊朗、沙特阿拉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乌克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